深圳,你长大了多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城市建设步伐的加速 ,城市土地利用每年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土地利用调查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经 费 ,难以适应土地利用的这种快速变化。遥感以其覆盖面大、信息更新快、人为干扰因素小等优点已逐渐应用到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中。

深圳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东经113°46′至114°37′,北纬22°27′至22°52′。地处广东省中南沿海地区,珠江入海口之东偏北。东西长81.4公里,南北宽为10.8公里,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连伶仃洋和珠江口,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与香港新界一河之隔。历经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深圳经济早已腾飞,常住人口逾700 万。城市中心也随之发生转移 —— 西部开始涌现后起之秀,南山区崭露头角。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圳市依靠填海造地支撑起一座城市发展的野心,也是这座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起飞的支点之一,搞工业向海洋要地。

图片1.png

图 1: 深圳市西部1986年与2011年卫星遥感影像重叠(蓝色块为变化较大的区域)

根据2004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的《深圳市海洋功能区划规定》,2005年至2010年围海造地区包括沙井、宝安、机场、前海等填海区,用海面积相当于34.65平方公里,以上项目均已完成。这就是说,据不完整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深圳自1979年建市以来填海造地至少达到65平方公里。

图片2.png

图 2: 截至2011年,深圳西部填海造陆新增土地矢量面数据(红色)

在不断的填海造陆过程之中,深圳市的城市化速度也是异常迅猛。在监督分类的AI处理结果不仅可见其填海造陆带来的土地变化,也可见其二十五年城市建设的迅速变化。(图3) 最为显著的变化当属蛇口半岛。(图4)生态系统在填海造陆工程的过程中也不断受到威胁,开始遭受争议,其中,最大的争议点就是填海对红树林的破坏。一直以来,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都是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面积最小的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但在深圳步入快速建设“大工地”时代后,这片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却成了填海工程的牺牲品。2006年深圳市委办公厅调研结果显示深圳湾片区的红树林面积,二十年间减少了50%,令人倍感惋惜。

基于现已有的新拓展陆地,还依旧不能满足深圳市的发展需求,土地面积明显供不应求,2016年3月2日,时任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做客广播节目时提出,深圳发展空间非常小,将通过填海55平方公里,陆地整备50平方公里,拓展发展空间。消息一出,争论不休,有生态保护论,也有经济发展论,社会各界各执其词。

图片3.png

图 3: 深圳市监督分类结果图,2011年(左) 与1986年(右) 红色为城市化区域,绿色为植被,蓝色为水域

4.png

图 4: 蛇口半岛土地变化(2011年左,1986年右)

无须质疑,深圳市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的超一线城市之一的背后是离不开填海造陆所创造出来的土地利用价值,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同时注意生态环境与植被的保护。不管是深圳还是北上广,乃至县城,都应及时周期性的监测出地区性的土地变化与生态变化,以便及时做出合适的调整,为后续城市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对策方案。卫星遥感技术在分析研究土地变化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高频率的优势,

零重力实验室自主搭建的灵鹊星座是我国首个自主可控的高时间分辨率对地测星座,组网完成后可实现12小时覆盖全球,重点区域小于30分钟重访。基于自有的灵鹊星座,并结合高光学分辨率的灵鹊二号和雷达星座灵鹊三号,可以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信息挖掘提取、分析计算和三维展示,实现土地资源变化的动态监测,为后续土地规划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