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要送132颗卫星进入太空——商业航天路长且险、唯怀抱梦想携手同行

小镇故事 | 他要送132颗卫星进入太空


卫星离我们远么?

远!

但是没有卫星,现代生活⽆法正常运作——

手机、电视、气象预报、GPS都依赖于他们。


商业航天公司要在太空进行卫星组网难么?

难!

要在太空疯狂,不仅需要强⼤的科技支撑,

还需要有天文数字的投⼊。

但这世上再难的事情,也总要有人去做。


请看《小镇故事》片段之

 “他要送132颗卫星进入太空”


商业航天

⾃2006年以来,全球商业航天发展火热——⽕箭端有“SpaceX”、卫星端有 “Planet”、载荷端有“Made in Space”。


2016年,中国国务院发表《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表示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中国的太空商业梦想正式吹响号⻆。


卫星产业

卫星产业是⽬前商业航天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


兰利东团队制造的是遥感微纳卫星,初期计划由132颗6U⽴方星构成,卫星在太空组⽹后能实现12小时“看”一遍地球。


这些小卫星的服役时间为2-3年,结束使命后它们会坠向地球,并在⼤气层内焚毁。要保证星座整体的稳定,就需要不断地迭代,不停地发星。


各国发展小卫星星座背后

是轨道与频谱之争

太空属于全⼈类共有的资源,但太空轨道的位置和频率是有限的,目前国际规则按照“先到先得”的原则申请。


将卫星送入距地球表⾯3.6万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的能⼒目前还只有少数航天强国拥有,相比之下,微⼩卫星星座的运⾏轨道高度大多在300-1000公⾥,更多国家、商业公司都具备将卫星送⼊近地轨道的能⼒,由此产生的竞争也要激烈得多。


由于轨道和频率资源有限,各国在具备相应能⼒的时候,都在积极争取份额,为后续发展留有空间。

2018年,被中国航天人称为“超级2018”,全年39次发射纪录,中国⾸次成为全球年度航天发射次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初,我们去了月球的另一端,我们选择去,不是因为容易,是因为难。正因为难,我们才要去,这就是中国航天人的精神。


今天⼈类探索太空的计划看似雄⼼勃勃,却也面临着诸多重⼤技术挑战。这些挑战的艰巨性不亚于⼈类攻克开启太空时代的第⼀颗人造卫星的难度。然而,对于太空探索的脚步,我们从未因困难而停⽌过。


有人这样描述全球商业航天: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能够可持续发展, 我们必须激发出自由市场的力量,这有可能会迎来另⼀场太空竞赛。但无论如何,一个民族,总要有仰望天空的一群⼈。


今天,人类探索太空,和数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非常相似。我们错过了大航海时代,不能再错过大航天时代。还是那句话:

我们的征途 星辰大海



后记

商业航天路长且险、唯怀抱梦想携手同行

相比传统遥感高空间分辨率卫星成本高,组网难,重访周期长的劣势,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星座的优势逐渐凸显,被更多应用行业所认可。


高时间分辨率遥感星座卫星成本低、易组网、重访周期短,数据应用也将从政府管理领域,扩大到更多商业应用行业,不断满足不同客户定制化需求,是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的有效补充。


目前世界上遥感星座卫星数量最多的就是行星实验室(Planet Labs),截止2018年底已经发射324颗3U立方星。相比行星实验室建立4年后首颗技术验证星的发射,零重力实验室在建立一年后,即完成了国内首颗私人卫星、返回式卫星等4颗微纳卫星的发射。在建立两年后,即完成了首颗6U立方星的自主研发制造与发射任务。


以技术的创新做武器,就有机会超越止步不前的前人,零重力实验室一直坚信,依靠技术人员不断钻研技术创新的毅力,依靠商业化市场运作,“灵鹊星座”,终将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赶超先锋,走出属于自己独特的企业发展之路。


相比行星实验室发射324颗,实际在轨207颗的惊人战绩,零重力实验室已经规划完毕5年内一期组网发射132颗遥感卫星的组网计划。年内十颗星座卫星的发射任务也紧张部署中。


每一个梦想,在开花之前,都看似单纯与遥远,但一路携手走来,目标不断明晰,志士不断加入,脚步不断稳固,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在开拓的路途上,不畏艰险,有汗水,有泪水,但更多的是勇往向前的力量,在每一次研发的突破,在每一次技术的更迭,在每一次市场的认可里,梦想离我们更近一步。


10个月的心血,已经作为基石,奠基在以后每一颗灵鹊星座卫星之中,2019年卫星发射计划不会改变,“灵鹊星座”的组网信念不会改变,将遥感卫星技术持续更迭,为客户带来更加优质的数据服务,让卫星抵达生活的信念不会改变。零重力实验室坚定步伐,在自主研发及卫星商业化应用道路上终将梦想开花。


最后感谢浙江电视台国际频道《小镇故事》摄制组对零重力实验室的采访和报道。也致敬为此次颗灵鹊一号B星奋战过无数个深夜的各位伙伴和同行人。